前沿论坛

2001年前沿论坛

社会变迁中的热点问题

——“2001·学术前沿论坛”社会学专场综述

12月22日,在北京社科联的统一安排下,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2001·学术前沿论坛”社会学分论坛。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陆学艺研究员、郑杭生教授、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北京大学杨善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北京市社科院戴建中研究员等社会学知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13名学者围绕着“社会变迁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由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郑杭生教授主持。陆学艺研究员首先发言,他向与会者总结了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以下九个问题:农产品产量上升与销量下降、农民负担没有减少、村乡两级债务严重、中小学教育不能增长、水利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基层政权强势、社会管理成本过大、农民购买力不足、城乡差别拉大。他指出,农村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是城乡关系没有处理好,是由于国家对城市和农村的两种政策导致的,由此提出农村问题不可能在农村内部得到解决,必须改变现行的城乡分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存在的严重问题。

李培林研究员以中国在12月1日正式加入WTO为背景,与大家一起讨论了入世后我国在社会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由于入世协定中有3-5年的过渡期,这些变化不会立即出现,但是这些变化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就业与择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和消费需求。具体表现为:农业受到冲击,可能导致大量农民失业,引发农业危机;择业渠道将会越来越宽,外资企业将会吸纳更多人就业,高新技术人员在劳动力市场走俏;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教育与医疗走向市场,将会出现营利与非营利的趋势;由于未来预期开支增大,储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短期内将难以增加。

戴建中研究员主要以全国私营企业四次大规模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向大家介绍了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的产生与发展,重点介绍了他们的现状,指出私营企业主在数量上具备了成为一个特定社会集团的条件,同时通过对私营企业盈利的分析论证了剥削剩余价值的存在,但是由于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低,还不具备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基础,由此将私营企业主定义为我国当前社会中特定的阶层。根据四次调查的数据,戴建中研究员认为这一阶层将会具备越来越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完整的阶级。

北方交通大学袁伦渠教授围绕着外企执行劳动法问题,比较了不同国家、不同规模的外企在执行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上的现状,指出了不同企业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袁伦渠教授还讲述了国家正在采取的措施:逐步完善相关二级法律,制定比较详细的实施细则,从而建立完整的劳动法体系;逐步取消不同类型的企业适用不同法律的做法,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劳动者建立多重劳动关系;修改工会法,将扩大工会的权力和存在范围。根据这些变化,袁伦渠教授认为外企的人工成本将会上升,劳动者的福利和待遇将会提高,劳动关系将趋于稳定,通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将有利于提高外企的形象,有利于外企管理民主化。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以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为题,介绍了改革开放20年来资源分配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的扩散到90年代的重新积聚的变化,并以此为背景,详细讲述了由失业下岗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组成的社会底层的现状。孙立平教授认为社会底层的结构特征是断裂——与社会的断裂,这种断裂是与社会等级结构的脱节,特别是入世以后,得到发展的是原有社会的等级结构,社会底层同原有等级结构的断裂加大。最后孙立平教授还初步讲述了社会底层的文化特征、承受能力与社会抗拒性,指出政府与社会应该加强对社会底层的保护,逐步弥补这种脱节,以防止这种断裂超出社会底层的承受能力,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以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为题,从社区的定义出发重新定义了社区建设,指出社区建设实际上就是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重点不在管理,而在于通过社区教育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各项素质,由此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社区、居民和社会的整合,达到社区的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杨善华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乡镇财政和可持续发展。杨教授从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贵州黄平县县委开赌场的违法事件入手,介绍了地方财政存在的问题,还介绍了由此引发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杨教授认为由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开,逐步使各级地方政府因财政问题而相互联合起来,形成了与中央相对对立的地方利益集团。地方政府由此转变为政权的经营者,从某种角度看这种经营是盈利的,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已经分化。杨教授还指出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这些地方所形成的财政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违法乱纪行为也不尽相同。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冯晓英副研究员以北京最近开始的户籍制度改革情况入手,介绍了放宽户籍管理之后出现的新变化。冯晓英副研究员认为,出于水资源的考虑以及就业岗位的限制,北京今后仍将实行城市人口控制政策,但是户籍所承担的各种功能将会被逐步剥离,北京市的人口控制将由户籍管理向人口管理转变。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尹志刚教授以在北京市进行的贫困人口调查为基础,向与会者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尹志刚教授特别强调以下三种可能的趋势值得社会关注。首先是北京市的贫困人口大都住在平房和老城房内,随着老城区的拆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北京将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富人区和穷人区;其次,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问题,大部分失业下岗工人重返劳动力市场可能性不大,可能会加剧这些人的贫困;第三,贫困家庭中子女的教育程度同样比较低,由此可能加剧代际贫困问题。

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王煜所长向大家介绍了1996年到1998年北京市上访的情况,介绍了政府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原则。王煜所长认为80年代的上访主要涉及的是政治问题,而现在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问题,同时指出,在社会急剧转型期间,出现上访问题是比较正常的,而我国目前针对这些现象的理论研究不多,他希望社会学的专家学者能够加强对集合行为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洪大用副教授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课题研究为基础,向与会者介绍了我国当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于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着进一步落实和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因此需要组织创新,将民间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人员引入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工作中,让他们成为反贫困主体之一。

中共中央党校的吴忠民教授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经典分析,然后从私有制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和两极分化现象入手提出了对阶级分析再认识的观点。吴忠民教授认为,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由于股份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私有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下降,同时这种影响力还受到社会的制约,从某种角度上看私有制同社会进步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此外现代西方社会中两极分化有所减弱,两大阶级的冲突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吴忠民教授认为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学学者应该对阶级分析进行再认识、反思和深化。

中国人民大学姚裕群教授的论文由其学生代为宣读。姚裕群教授分析了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并针对这一状况,提出了充分、多效、公平和积极的就业目标,并详细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八点对策。

本次论坛集中了当前国内社会学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准,同时又不脱离实际。论坛所讨论的问题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大家都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质内容,不管是参与人数还是参与程度,本次论坛都可称之为北京社会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一次界内学人难得的聚会。据组织者宣布,学术前沿论坛将每年举行一次,以此推进社会科学理论的繁荣。

(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