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202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7月10日由中国社会学会社区研究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学年会分论坛“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成功举办,论坛采用线上的方式。

 

第一单元(城市社区)

      第一单元由中华女子学院李敏教授主持,李强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做了主题发言,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对发言进行了评论。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介绍了社区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李强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重建社会学阶段,以学习西方为主;第二阶段社会学开始探索中国国情,进行社会调查;第三阶段学界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社会学在全国普及;第四阶段社会学进行发展创新,产生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等重要议题。其次,李强教授指出中国社区研究的突出特征:第一是社区研究自诞生起就有农村研究的倾向;第二是社区研究与中国的组织管理体系脉脉相通;第三是中国社区变迁速度极快;第四是中国社区研究和社会治理息息相关,并且进一步以”新清河实验”为例解释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第五社区研究的本义是指共同体。最后,李强教授指出在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也有利于推进社区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吴云梅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冲突:“三治融合”构建基层社会新秩序的挑战。她指出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过程中存在主体/权威冲突、机制冲突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洪千惠的发言题目是大事件下老旧小区更新模式探索——以高井路冬奥社区为例。她对冬奥会大事件下老旧小区更新的规划治理实践进行研究。还进一步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差异化实施进展的原因。

      中原工学院杨林霞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城市建设到社区营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思维转向与内涵提升。她认为当前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所关注的层面已从“物”提升到“人”,主张发动多方力量尤其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改造。

      清华大学张贵生助理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社区身份隔离与乡城移民的邻里融合:基于情境-感知视角的分析。他认为社区内部较高程度的身份混居未必全然有益,反而会强化乡城移民的邻里距离感,使得软性关系排斥的生成。

      清华大学何晓斌副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了深度评议。指出每位发言人的题目各有特色,紧紧围绕城市社区的主题,从“三治融合”的现实政策到情境-感知的理论视角,内容非常丰富深刻。

 

第二单元(城市社区)

      中华女子学院李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生活共同体营造:公共卫生风险下的社区动员机制研究——基于北京 X 社区疫情防控的调查。她指出居委会采用行政化的线下三级网格与线上相结合的动员策略,开展疫情防控工作。X社区动员面临制度管理碎片化等困境,这源于中国城市社区是自上而下建构的国家治理单元。

      云南大学胡仕林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业主委员会“成立难”与地方化解之道。他认为业主委员会长期以来存在启动难等问题,并将其归因于地方政府的消极和阻碍。应平衡促进自治与监督控制的关系、重建必要且合理的规控机制等。

      上海理工大学赵欣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与路径选择——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他发现企业重视“有效公益”、政府追求“有效治理”和社区关注“有效服务”同时出现,社区治理伙伴关系可能被持续生产。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孟宪红讲师的发言题目是依赖断裂:一项对北京市 H 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运作的分析。她发现H街道办事处与一线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种“依赖的断裂”,导致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工作开展困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袁振龙研究员进行评议,指出第二单元非常契合当下的主题。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对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剖析,并展开细致阐述。在肯定各位发言人选题角度新颖,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时,鼓励学者更进一步思考。

 

第三单元(城市社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叶鹏飞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反思。首先探讨社会治理的定义,其次深入分析了中国工会的角色和工运历史中的社会治理,最后总结了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形式。

      中华女子学院苗艳梅副教授的发言题目:基于沟通行动理论的基层矛盾化解研究——以北京市某街道实践为例。她指出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X街道成立互助小组,基于沟通行动理论,解决社区治理相关问题。

      中南大学汤秋芬讲师的发言题目是“枢纽型社会工作”:城市老旧社区多元共治实践模式探索——基于 H 省 L 区“三区计划”项目的个案研究。她指出“枢纽型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实现在于行政体系的“层差契机”和社会工作机构的“黏合效应”。

      成都理工大学薛霞讲师的发言题目是“农转居”居民融合社区治理研究:基于锦馨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究。她从社区居民居住空间的社会融合等方面阐释“农转居”居民融合社区治理经验,并总结锦馨社区治理模式。

      中南大学刘召靖博士研究生的发言题目:精英治理与社区发展再生产——基于X市Y安置社区的考察。他发现在安置社区发展和治理中,政治型精英、社会型精英、经济型精英等三种精英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孙弋帏博士研究生的发言题目:压缩老龄化:时空压缩下的超大城市养老危机探析。她根据城市社会学理论脉络梳理和调研提出“压缩老龄化”概念,发现当前城市中下层老人在“分层-挤压-并存”的运作机制下出现养老危机。

      中华女子学院陈伟杰副教授进行评议,肯定了各位发言者主题鲜明,包括老龄社会治理、居民融合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分享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等都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

 

第四单元(乡村社区)

      福州大学甘满堂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乡村祠庙文化传统及在中华民族融合中贡献——以福建回族乡村文化为例。他指出乡村伊斯兰文化的“浮现”是地方政府推动的景观文化改造;泉州回民文化本体仍是祠庙文化,融入了回民日常生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卢国显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构建市域教育共同体:社区营造视角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创新研究。他以农村社区教育问题为出发点,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新的评估、原因分析并提出建议。

      中南大学黄改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派驻式治理:驻村工作队基层运作实践探析——以湘西 Z 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为例。他认为派驻式治理模式通过有效动员、精准投放,凭借正规化权力、专业知识,将村庄置于有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张乃仁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现代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他认为河南的乡村治理面临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等现实约束条件。建议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等。

      福州大学何朝银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资本下乡”与村庄的调适——基于赣南富村的调查。他指出一方面,资本用“不撕破面子”的方式来化解其与村民的矛盾;另一方面,村民村民努力在理性和亲密性(道义性)中寻求平衡。

      贵州师范大学尹铁燕博士研究生的发言题目:新时代数字乡村治理的内涵拓展及实践路径。她提出新时代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并且通过各种维度进行深刻解析。

      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进行评论,指出每位发言人的题目各有特色,案例生动形象,实务扎实有效,进一步指出社区研究应在理论和方法上更突出比较视野和国际视角,这样有助于把社区研究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阶段。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进行最终总结。首先向各位专家学者对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其次强调发言主题非常丰富、思考深刻,并且进一步总结了社区研究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单元,社区研究是社会学家的基础能力。最后期望更多的青年学者可以实现学科创新、学术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